
搜索網站、位置和人員

電話: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務部
接通視頻連線時,陽光即刻傾瀉入我們的眼簾,博后陸家湘正走在前往馬普所煤炭研究所上班的路上,笑容和當時的陽光一樣燦爛。只見他身后林木高大,森林郁郁蔥蔥,自然環境優美。
在科學界赫赫有名的“馬普所”,全名為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是德國最大的非大學性質的科研學術組織。它不是一個所,而是“很多所”:下轄的八十六個分支研究所分布在德國及海外部分城市,在傳統認知的科學研究領域如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外,還涉及人文、藝術等領域。陸家湘打了個比方,這樣的一流研究機構的聯合體,有點像我國的中科院。
2019年,南科大本科畢業生陸家湘來到石龍山街18號云棲校區,成為當時僅有的7棟樓間閃現的一張博士生新面孔,也成為了一名兩次體驗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學生。五六年后,仿佛在地球上換了個地圖坐標再重啟,他再次加入了“小而精”的機構——馬普所煤炭研究所。該所位于德國米爾海姆市,在這個17萬人口的小城里,占地不過兩幢樓,獨立PI不過幾十人。

米爾海姆市在歷史上曾擁有眾多的煤炭廠,在此地起步的這個馬普所的第一項研究也與煤炭有關。與能源更迭的步履相伴,如今,小城的眾多煤炭廠已關閉,該所的研究方向也更迭為同源、異源、有機金屬、生物、有機、理論和技術等多個催化領域,但仍保留 “煤炭研究所”的名字。
算到現在,陸家湘入職馬普所也不過才三個多月的時間,一切按說都是全新的。但得益于本科期間的德國交換學習之旅,他對德國的環境并不陌生,因此也無需渡過漫長的適應期。雖然身處德國,研究所的工作語言是英語,也沒有急需學習德語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于他,博后的旅程像是讀博生涯的自然延續。在西湖大學徐益明講席教授鄧力的實驗室,陸家湘完成了從本科生到博士的蛻變。鄧力,是國際知名有機合成化學家、有機催化領域的創始者和引領者之一。

去年夏天,我們曾報道過鄧力團隊創下的有機小分子催化的新紀錄(往期報道:一次奇跡,一次別離);在這次“奇跡”中,陸家湘是共同一作。在導師的指導下,陸家湘堅定了自己對有機催化的興趣,并打算在畢業后延續“拿有機分子去催化一個反應”的迷人的化學游戲。
“在開始申請前,我有和鄧老師商量,列了一個名單,告訴他我想申請的方向和導師。鄧老師給我分析了這些領域的現狀和前景,也聊了聊我列舉的那些導師的研究情況。他的建議就是,找一個我感興趣的、覺得能學到東西的課題組。”陸家湘回憶道。
最終,陸家湘選擇了與鄧力同一個領域的另一位杰出科學家——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普所煤炭研究所主任之一Benjamin List。這對全新的“師徒”雖然身處同一個研究領域,但此前從未謀面,他們隔著歐亞大陸廣袤的大地,通過線上面試完成了愉快的互選。

線上面試,右邊為Benjamin List
“找博后(工作)是一項需要仔細斟酌的事,但最終結果總是會令人滿意。”陸家湘總結說。如果你志在讀博士,或者已經成為了博士生,他建議趁著學生時期多多出去交流,去開會也好,聽講座也好,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科學研究的發生地,既在實驗室的埋頭苦干里,也在人與人的交流中。
說回來,這份“好結果”,或許正體現在“Dr.Jiaxiang Lu”從“學業到事業”絲滑的過渡上。陸家湘說,在Benjamin List的實驗室,每個個體都比較獨立,但這對他來說可是一點沒有障礙、甚至十分熟悉——因為這就是鄧力實驗室的特點。

實驗室窗臺處的風景
在生活方面,陸家湘也對新工作的節奏非常滿意,他的住所距離研究所不過600米,靠雙腿就能完成愉快的散步式通勤。研究所的工作時間比較固定,趁著周末,他也能乘坐便利的火車,前往德國大小城市旅游。
當然,異國他鄉的新旅程,也潛藏新的挑戰,比如一日里逃不掉的“柴米油鹽”。陸家湘并不屬于天賦異稟的“中華小當家”,可是每天的三餐就那么橫亙在眼前,怎么辦?這位廚房“新手”找到了他的解題思路:做鹵味,做炒飯,一天里做一次可以吃一天;一日三餐對下廚的要求更多,那么,就一切從簡,從三頓精簡到了兩頓。或許正因如此,他笑言,如今回想五年的博士生時期,最懷念的是西湖大學的食堂:“西湖不僅科研便利,生活也便利!”
最新資訊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大學新聞
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