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網站、位置和人員

電話: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務部
2025年博士新生開學典禮上,岳浩遠站上舞臺,作為新生代表發言。
岳浩遠本科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學的是計算機科學。

站在臺上,他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來自理學院湯超老師課題組的岳浩遠……”
湯超,我們剛剛報道過,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講席教授、交叉科學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部首任主任。
岳浩遠最初就是被湯超吸引而來。
一年前,他參與了湯超牽頭的一個“AI+生命科學”的研究項目。他發現計算機科學原來可以做更多,他想要轉向AI與工程、科學結合方向。“要是能跟著湯超老師讀博,那可就太好了!”
此前,岳浩遠并沒有確定自己未來的去向,“因為讀博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人生決定,我覺得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遇到契合的項目?!钡珳某霈F、AI for Science的誘惑,讓他心動了。
順理成章,他向西湖遞交了申請。
但讀博,終究是人生的一大重要抉擇,至少決定了他未來5年的去向。那段時間,岳浩遠的內心充滿了興奮,也夾雜著不少的迷茫和焦慮。“未來的導師是怎樣的?課題組的氛圍如何?我將要面對的研究,到底是不是我真正的所愛?”
為了尋找答案,他決定以訪問學生的形式申請來到西湖,進入實驗室看看。
也就是說,今年春天,他提前抵達云谷了。
在近5個月的時間里,岳浩遠默默考察西湖。
他發現,湯超如果在辦公室,門總是開著的,學生隨時都可以去問問題,導師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討論;
學校核心建筑之一“學術環”,不僅外觀漂亮,更重要的是連接各個學院樓,讓上百個實驗室實現“互聯互通”;
校園里24小時供餐,大多數教授都住在校內,經常在路上偶遇,這里更像一個“科學家社區”……
他也在近距離考察科研。
剛剛入門,他做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實驗,更多的是熟悉環境、看看師兄師姐們如何工作,偶爾搭把手,和大家聊聊天。但恰恰是這段經歷,讓他看到了科研最真實的樣子:“它不總是激動人心的突破,更多的是苦思冥想的瓶頸和反復試錯的枯燥,當然,也伴隨著那靈光一閃的巨大喜悅……”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小組討論血管形成的過程,希望使用模型模擬去復現這一過程。初期他們嘗試了很多純物理純數學的方法,但是結果不盡人意。之后廣泛和相關聯領域專家交流,決定采用符合因子分布的一個模型,效果很好。從瓶頸試錯,到靈光一現的巨大喜悅,岳浩遠也算“親歷”了一次。
他更是在考察自己的內心。
科研的道路上,孤獨和挫敗感是難免的。當一個實驗反復失敗,當一個思路走進死胡同時,怎么繼續走下去? 岳浩遠問自己:“我做這件事,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們所做的,也許只是讓某個工藝流程優化了0.1%,也許只是為某個宏大理論提供了一塊小小的拼圖,但正是這些微小的改變,背后都連接著推動世界前進的價值。”當把眼前的具體工作和這份價值感聯系起來時,他覺得腳下的每一步,會走得更踏實、更有力。
“我們常常把讀博比作一場漫長而艱辛的遠足,”岳浩遠說,“選擇這條路,就意味著接下來的幾年,需要我們心無旁騖、全力以赴;需要我們像一位工匠,日復一日地打磨自己的技藝;需要我們用嚴謹的邏輯、扎實的數據,去為我們的學術大廈,砌上第一塊基石。這條路考驗著我們的智力、體力,更考驗著我們的專注和勇氣?!?/p>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不僅能收獲一份優秀的學術成果,更能找到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發現那束只屬于我們自己的光芒?!?/p>
前路漫漫
亦燦燦可期?
讓我們彼此支持
互相鼓勵
一起出發!

最新資訊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大學新聞
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