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網站、位置和人員

電話: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務部
當夏末晨光灑滿云谷校區,來自浙江、上海、江蘇、廣東、重慶、河南以及海外的新生們,帶著沉甸甸的行李箱與沉甸甸的期待,完成了一場特殊的 “雙向選擇“。
作為新生代表,畢業于重慶南開中學、來自 δ 書院的 2025 級本科生潘夢垚,在開學典禮上提出了他的“開學第一問”。
第一個困惑來自于“理想”之思——
蘇格拉底曾言:“生命中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這個理想,與少年時天馬行空而變化莫測的“夢想”有所區別。它應當是我們日夜奔赴的遠方,是照亮漫漫長路的星芒,是激勵風雨兼程的信念,是此生無悔的守望。
而我們這個年齡的絕大多數人,都還未曾擁有。長期目不窺園的我們,尚未真正地擁抱生活,我們的生命體驗不足以支撐我們錨定一生的航向。但高考志愿填報,依舊把我們推上了人生的分岔口。我們匆匆忙忙地搜尋專業,手足無措地開啟下一段旅途,有多少人真正想清楚了,你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另一個困惑則源于“較真”之事——
課堂內外,我常常對一些題目“較真”,總覺得它們不夠嚴謹,為此沒少和老師辯論。但我最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理解你的想法,但要做對這道題,只能這樣揣摩出題人的意思”,或是“別鉆牛角尖了,選最優解吧”。好好的自然科學,仿佛變成揣摩他人心思的“心理學”。
我理解老師們的無奈,在那個階段,答案和分數是唯一的標尺,“知其然”有時比“知其所以然”更急迫。但進入大學以后呢?是不是得有一點不一樣?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潘夢垚一個人的困惑,也是眾多新生初入大學時都曾有過的迷茫與思考,關于未來的選擇、關于奮斗的方向。
開學典禮上,作為教授代表上臺發言的工學院教授鄭冶楓,是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學會會士(AIMBE Fellow),主攻醫學人工智能。他也是今年本科新生的候選學術導師之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鄭冶楓先說了他與他兩個同班同學的故事——
32年前的夏天,我和你們一樣,高中剛畢業。那時候互聯網還沒在中國出現,信息非常閉塞,填報志愿、選專業就像開盲盒。幸運的是,我的可塑性比較強,做一行愛一行,到現在還非常喜歡自己的專業和工作。
然而,我有兩位同班同學就沒有那么幸運。在外人看來,我們所在的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是當時招生分數最高、最好的專業之一,但卻不是他們內心真正熱愛的專業。因為興趣不匹配,他們在大學期間學得非常痛苦,跌跌撞撞畢了業。不過,畢業后,他們開始追逐自己的內心召喚,換了賽道,成為了職業歌手,事業開始騰飛。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他們是誰了,一個是李健,他自己創作和演唱的歌曲《傳奇》紅遍中國,家喻戶曉,另一個是繆杰,是水木年華樂隊的成員。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沒有所謂的“最好的專業”,唯有“最適合的選擇”。同樣的專業,對我來說可能是好專業,而對于李健和繆杰來說卻不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人想要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做出成績,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而唯有熱愛可抵漫長歲月,助你勇攀學術高峰;唯有熱愛能化苦為甘,令你在求索之路上永葆赤子之心。在西湖大學,本科前兩年的通識教育將給予你們充分探索興趣的機會,希望你們利用好這段寶貴的時光,找到讓自己兩眼發光的、熱愛的領域。
面對新生們朝氣蓬勃的面龐,鄭冶楓又回憶了自己的大學生涯——
我研究的人工智能領域,在過去10年經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最近2-3年,各種大模型層出不窮,模型性能不斷提升,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越人類。
二十幾年前,我讀博士的時候,大家就在爭論,我們是否可以研制出一個在所有領域全面超越人類的智能機器人,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那時候,我們自己研發的算法在今天看來都是“傻乎乎”的,經常犯各種莫名其妙的錯誤。現在司空見慣的人臉識別、車牌號識別,20年前都做不好。那時候,通用人工智能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我們也沒有想到,過去10年人工智能技術會發展得如此迅猛,在許多領域甚至做得比人類還出色。
實際上,科學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回望我的求學之路,那些上過的課、做過的題或許已隨時光流逝而漸漸模糊。然而,在大學期間鍛造培養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的思維,以及對新知永不停歇的渴望和汲取,才是推動我在人生事業和生活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動力。
短短1400字的發言,是回憶、是分享、是經驗、更是期許——愿每一位新生都能在西湖大學度過最好的人生時光,不僅能找到自己的熱愛,更能培養終身學習的治學之道。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持之以恒。
最新資訊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大學新聞
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