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網站、位置和人員

搜索網站、位置和人員
科學研究 創新平臺
國家級平臺
遺傳物質表達與重構全國重點實驗室
遺傳物質表達與重構全國重點實驗室由施一公院士領銜,于2025年獲批新建布局,依托西湖大學建設。實驗室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從基礎科學原理發現和關鍵技術突破兩個維度前瞻布局,致力于揭示構成生命原理的底層邏輯,推動建立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引領型國家級生命健康重大創新平臺。實驗室圍繞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重點解決基因組動態維持機制、基因轉錄與翻譯多樣性分子基礎以及生命功能元件設計與重構等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發展基于生命原理底層邏輯的新型核酸和蛋白質藥物開發策略,搶占新興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制高點,為提升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提供關鍵核心技術支撐。
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
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是首家由國家批準設立、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的科研機構,重點聚焦生命原理及未來醫藥、分子智造與功能、未來材料設計及創造等領域,集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培育、人才培養、戰略規劃于一體,致力于以基礎科學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催生未來產業,打造代表國家水平、具有國際影響的未來技術創新策源地、復合功能建設樣板地、新型創新機制試驗地。
省實驗室
西湖實驗室
西湖實驗室是由浙江省政府首批批準設立的省實驗室,于2020年7月獲得正式授牌。實驗室依托西湖大學,與浙江大學藥學院和杭州市一醫院集團共建,聯通國內外頂尖高校如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科研院所、科創企業創新資源,圍繞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兩個主要關鍵點,積極開展創新性科研高地建設,圍繞最具普適性和最富挑戰性的兩大重點領域——代謝與衰老疾病和腫瘤機制研究,通過多領域交流合作的跨學科研究方法,推動轉化應用研究和應急醫學研究。
白馬湖實驗室
白馬湖實驗室(能源與碳中和浙江省實驗室)是經浙江省政府批準,由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浙江大學、西湖大學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實驗室聚焦綠色能源的能質轉化與傳遞,圍繞太陽能轉化與催化、零碳能源轉化與存儲、能源低碳轉化與多能耦合等方向開展研究,著力破解能源領域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為搶占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制高點提供支撐。
西湖大學作為共建單位,已匯聚一批國際一流太陽能利用頂尖人才,將瞄準太陽能轉換利用前沿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與核心技術瓶頸,研發高效光電轉換和太陽能燃料合成所需的關鍵材料和催化劑,產出一系列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顛覆性技術。
全省重點實驗室
全省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建設引領世界結構生物學前沿研究方向與技術發展的重點實驗室為目標,聚焦重要生物大分子結構與機理解析、結構生物學數據深度挖掘和領域新方法與新技術探索等研究方向,開展學科交叉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由西湖大學植物免疫學講席教授柴繼杰擔任。實驗室在剪接體動態結構、精子發育與受精過程、重大傳染性疾病、重要離子通道和植物先天免疫等的分子機理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原創發現,相關研究結果在《Science》《Nature》《Cell》等世界頂尖科學期刊發表。
全省3D微納加工和表征研究重點實驗室由西湖大學與西湖大學光電研究院聯合組建,實驗室包括先進微納加工與測試平臺、西湖大學工學院和西湖大學光電研究院與微納光電技術相關的20余個課題組。現有科研用房近6000平米,大型儀器設備總價值超過1.5億元。實驗室在現有微納加工工藝研制微納結構和器件的同時,重點研究和開發3D微納米加工技術、光電異質異構集成技術和相關的表征與測試技術,并利用西湖大學光電研究院的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優勢打造微納光電系統異質異構技術的產學研協同發展生態。
全省智能低碳生物合成重點實驗室主要圍繞智能低碳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能量來源和固碳效率等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由西湖大學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講席教授、德國工程院院士曾安平擔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涵蓋的人工智能,綠色能源及合成生物學三大領域具有巨大的科技發展前景和產業化潛力,三者交叉融合將引領醫藥、化學品、材料、農業、及食品等多個領域的技術變革,對于形成具有高度競爭力的新型生物制造企業及產業集群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全省感染與免疫多組學重點實驗室,由西湖大學牽頭,聯合杭州市疾控中心共同打造。實驗室主任由西湖大學系統生物學講席教授、應急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孫仁擔任。實驗室充分發揮西湖大學在免疫學和微生物學領域的學科優勢,以及在結構生物學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強大實力,重點關注病原體的復制機制、逃避免疫監控的途徑,以及宿主免疫應答和免疫記憶的形成機理。同時,實驗室致力于研發病原體監測技術和快速靶向識別技術,建立潛在病原體的預警系統,并綜合開發新一代疫苗、藥物和多維度防治手段。通過這些研究工作,實驗室旨在為應對未來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儲備。
全省功能分子精準合成重點實驗室主要依托理學院、分子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和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建立,西湖大學徐益明講席教授鄧力擔任實驗室主任,旨在通過合成方法和化學生物學技術的創新,實現生物活性功能分子庫的建立和藥物靶點的發現,為生物醫藥等功能分子開發提供源頭創新,從而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及學術交流基地。
浙江省重點實驗室
浙江省生長調控和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主要依托生命科學學院建立,由西湖大學遺傳學講席教授許田擔任實驗室主任,旨在圍繞“生物尺寸功能、調控和疾病”為中心,依托前期器官生長調控工作基礎,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物理方法并結合人工智能、臨床醫學、神經心理學、藥物化學等交叉學科方法,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轉化應用研究。
浙江省量子材料重點實驗室依托理學院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以及凝聚態物理相關課題組和實驗室共同建立,集中西湖大學在量子材料制備、實驗測量和理論與計算三方面的研究力量,發揮物質科學公共實驗平臺在量子材料合成表征方面的技術優勢,在相關焦點和難點問題上尋求基礎和技術層面上的突破,爭取在國際量子材料研究領域早日暫露頭角。具體針對四個優先研究方向(利用拓撲態獲得全新的表面性質,探索關聯電子體材料中的新特性,調控低維納米結構中的量子效應,開發前沿工具加快量子材料研發),抓住10個研究重點,在30個相關項目上開展前期研究,為更好地了解量子材料和利用其豐富的技術潛力奠定基礎。何睿華教授任實驗室主任。
浙江省海岸帶環境與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致力于研究海岸帶陸-海-氣多界面、跨圈層的耦合作用機理及其預報預測,以便更好認識海岸帶問題的成因,并研發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裝備,為解決浙江省、全國和世界其它地區海岸帶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問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打造一個世界領先的海岸帶研究中心。實驗室目前設置三個研究方向:(1)海岸帶陸海氣相互作用機制及模擬;(2)沿海污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新方法、新技術;(3)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微納光電系統集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標是圍繞未來光電產業發展方向,利用西湖大學的高端人才儲備和研發平臺資源的獨特優勢,聯合國內光電產業市場的領航企業,以市場需求引領技術發展,通過獨立的自主創新和夯實的技術積累逐步攻關“卡脖子”技術,保障我國在國際光電系統集成產業中的自主、高速發展,實現國際領跑的地位。工程中心已為新型光電材料及器件的設計、研制和測試提供了微納加工、器件檢測和高性能計算三個公共平臺,并在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集成光源、三維光互聯、特種微納加工裝備、先進三維系統裝聯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腦機接口智能芯片系統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目標是推動植入式和穿戴式腦機接口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的國產化,打通腦機接口的全技術鏈條,同時培養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通過探索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賦能本地企業,助力浙江省在國內外腦機接口技術領域占據領先地位,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
校地合作機構
西湖大學光電研究院是由西湖大學與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政府共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作為西湖大學首家獨立科研派出機構,光電研究院圍繞光電子器件與集成、光電集成仿真設計、新型微納加工技術及裝備、光電測試與封裝技術以及光電集成在光計算、光傳感、光顯示、光通信領域等的應用,依托西湖大學獨特的人才優勢、學科實力和富陽區強大的產業資源,構建面向全球光電行業的技術創新、產品驗證及產業放大的生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技術和產業人才高地。
南陽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是由南陽市人民政府牽頭成立,聯合牧原集團與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共同建設、西湖大學參與支持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旨在圍繞合成生物學及相關領域,依托西湖大學的優勢科研力量,承擔國家重點項目科研攻關,開展前沿科技探索及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一系列原創科技成果,建設成為一個立足南陽、 覆蓋河南、服務中華的“高效、低耗、綠色”的現代化研究院,并為轉化出國際一流的合成生物科技創新轉化項目、促進我國生物經濟發展打下基礎。
校立科研機構
西湖大學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成立于2020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專家、西湖大學理學院化學講席教授孫立成博士組建,主要致力于太陽能燃料與太陽能電池科學前沿領域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和瓶頸應用技術的突破。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效分解水制氫催化劑的設計以及關鍵器件的集成和應用、光/電驅動CO2還原制備清潔燃料、光/電驅動N2還原合成氨、利用水作為氧源和氫源光/電驅動有機底物氧化與還原制備精細化學品、新型太陽能電池與相關催化劑/電極的耦合關鍵技術研發、新型捕光半導體材料及光陽極/光陰極的開發、天然光合作用釋氧酶水氧化機理揭示、材料智能設計等,并力求從分子、材料等多個尺度上優化催化劑性能、理解復雜的固-液、固-氣和氣-液界面現象、調控電荷分離與傳輸、設計開發新型材料和催化體系,實現高效太陽能轉化和可再生綠色燃料及高端化學品的清潔制備。
應急醫學研究中心依托西湖大學建設,根據國家對重大傳染病防治的戰略規劃,將圍繞冠狀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細菌微生物感染等傳染性疾病,綜合多學科力量,凝練感染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新技術研究、病原微生物致病機制和病理研究、多級分類的生物醫學檢測技術開發、抗體和疫苗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發、小分子藥物研發、前沿抗感染技術和設備研發六大研究方向,融科研、臨床、教學、轉化于一體,形成機制研究、方法研究、創新轉化和生醫工程四大集群,貫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開發、臨床診療救治及成果落地轉化,為傳染病預防控制和醫藥衛生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核心技術和實用成果。
西湖大學牧原集團聯合研究院由西湖大學和牧原集團于2020年7月共同建立。聯合研究院以世界科技前沿為標準,依托西湖大學一流的人才科研優勢和牧原集團強大的產業資源優勢,重點聚焦中國農業發展問題,開展前瞻性科學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價值轉化和落地應用,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雙向貫通,為國家民生保障作出積極貢獻。
西湖大學理論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20年9月24日,著名數學家田剛教授受聘為研究院首任院長。研究院旨在匯集全球理論基礎研究頂尖人才,高水平開展數學、理論物理等領域基礎理論研究,并自主開展科研規劃、項目研究和學科建設等相關工作。
西湖基因編輯中心是新成立的西湖大學校級研究中心。該中心致力于基因編輯領域關鍵基礎科學問題的前沿研究,以及應用領域的瓶頸應用技術的開發。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 開發設計新型基因編輯以及遞送工具,在植物、動物等細胞和體內的基因編輯應用研究;以及基因編輯相關DNA損傷修復。
中心研究內容包含新型基因編輯系統發現及機制研究;開發新型基因編輯及其調控工具和遞送系統;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物醫學和農業領域的轉化應用。
西湖大學合成生物學與生物智造中心(簡稱WE-SynBio)是以工學院為依托,聯合生命學院和理學院共同建設的校級中心,由德國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學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講席教授曾安平領銜組建。中心的目標是結合生命科學、生物工程、材料科學、綠色化學與人工智能等,開展交叉學科基礎研究,致力于開發前沿合成生物學方法、具有重大影響的生物產品及原創的高效生物智造過程; 中心聚焦于新一代生物藥物、生物材料、以及基于二氧化碳和太陽能的大規模綠色生物制造核心技術。中心將打造BT-IT相結合的合成生物學基礎研究平臺和微小型技術開發與生物制造系統,并以合作研究方式向西湖大學相關PI開放,為企業提供技術和產品開發。
西湖大學芯片數字化生產技術研究中心聚焦物聯網、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產業相關的多批次、小批量芯片的快速和經濟生產所需的裝備研制和工藝開發;通過探索新的光刻原理和技術,研制產率和精度雙突破的無掩模曝光機滿足芯片數字化生產的需要。中心將攜手產業界,努力提高后摩爾時代芯片的集成度和社會滲透度。
西湖大學交叉科學中心聚焦物質科學、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度交叉融合。在緊密結合實驗和數據驅動研究范式的同時,推動理論研究特別是復雜性和生命系統的研究。中心將采用專聘和兼聘的方式,充分利用西湖大學豐富的學術和人才資源,推動學科交叉與人才培養的有機協調互動,促進國內外相關學術領域的交流合作,創造良好的交叉科學研究氛圍。